汇报材料越来越多,如何在短时间内起草让领导眼前一亮、给上级留下烙印的汇报稿,我们感觉还是有规律可循、有招法可讲的。从这些年实践看,一篇好的汇报稿,通常有这么七个关键步骤。 " g! Q: L; `1 J: t: R$ \
7 V9 j7 T. l" Z( r6 x' ?“对”——对焦关注点 6 |& N! K$ _+ B% m. g' d+ p
7 W% z4 h- R8 t t( [$ S汇报稿与总结稿虽然都有对工作的系统梳理和总结,但有一个最大的不同,那就是汇报稿是对着某一个工作组或某一级领导讲的,这一点是否把握得好,往往决定着汇报稿的成败。因此,汇报稿一定要对着听汇报人的关注点去讲,尤其要对照分管领域、调研主题等方面重点布局、分配笔墨。同样是“两学一做”的汇报,这次下来的是分管宣传工作的领导,结合工作调研检查学习教育工作。那就要把文化宣传、网络建设、舆论导向等方面的工作好好讲一讲。同样,如果听汇报的是分管纪检工作的领导,那就要多讲如何开展警示教育、如何抓好纪律规矩学习等方面的情况。当然,其他方面也不能偏废,但要根据汇报重点有所侧重、有所取舍,使整个汇报稿的主题非常突出、主线非常鲜明、主体非常对路。 9 L9 b, V0 v( n1 m
0 Y- |8 u+ f! s* F
“理”——理清大思路 + n- p7 `) X0 N# a0 ?
( x" z: B7 U3 E. h1 a. h汇报稿的主题定好后,就要琢磨文章框架怎么搭的问题。就是要围绕从哪几个方面破题、用什么方式展开、采取什么风格等方面,理一理文章大体的思路。这里面有个很关键的环节,就是要跟直接领导碰一碰。可能有的单位尤其是企业,一般没有这一步,都是主笔人直接定路子,但大多数都要有这一步。是按照传统的路数讲做法、讲问题、讲打算,还是按照学习教育几项主要内容横向划分,都要根据领导意图尤其是汇报人的风格来考虑和确定。条件允许情况下,可直接与汇报人沟通,这样在写作过程中能省很大事,不用再“翻烧饼”穷折腾。
$ Q" a2 l9 J7 K* ^
; p5 d8 c2 p3 T“搜”——搜集原材料 $ @2 u# t1 q' N( s' m8 Y g
3 V4 Q; q; l' C+ x9 u0 b
我特意把这一步放在定思路后面是有考虑的。如果材料刚入门,可以把这一步放在第二步,因为可能头脑中没有常见的思维和套路。但到了一定阶段后,我们建议还是先定大思路,再搜集各类材料,这样容易有的放矢、提高效率。要搜集的材料主要有三种:一是本地素材。就是跟本单位本系统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有关做法、成效,包括相关的数据、事例和反映等等。本地素材要注重合并同类项,抓典型、抓亮点、抓数据,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二是友邻经验。有选择地找相关行业、相邻单位的新鲜经验和有益做法,很多思路甚至语言都可以借鉴。三是有关评论。主要是摘取带有思想性、针对性的“金句”,作为汇报稿认识、分析或者做法部分提质增色的“神来之笔”。
3 g* _+ e. O0 t& X/ @; ` I% m
: I/ u0 G0 }0 F! e' o* W- f7 `“列”——列出细框架
5 o& p3 j- l& i6 e; n, W) P
; V; }* o6 {5 F6 T; E在广泛吸收消化原材料基础上,对定下的大思路进行细化和拓展,逐级列出文章的提纲。这就是为什么把收集原材料放在细化提纲之前,因为很多好提纲的灵感都来自于素材,只有充分占有素材、研究素材、用好素材,我们起草出来的提纲才能够兼容并蓄、广纳优长,也才能更大程度避免出现跑偏缺项的问题。这里有个小诀窍跟大家分享,细化标题的时候,每一块大概需要写什么,怎么写,写到什么程度,甚至要用到哪些事例、哪些数据、哪些“金句”,都可以直接写在相应的小标题下。这样一是可以避免正式起草过程中出现前后交叉矛盾的问题,二是可以大大提高写作效率。
+ p! N% y$ F! D8 d( `4 k% @" o. s& i6 A9 D2 z1 T$ _
“写”——起草第一稿 * Q& o. |0 e0 X2 |+ W
- r t. o* A3 U& F: k虽说各级提纲细化完善以后,正文的起草已经成为“胸有成竹、一气呵成”的工作。但正式起草的过程,往往是对整个材料再思考、再研究的过程,期间可能会出现很多“拦路虎”。比如,之前列出的几个小标题出现畸轻畸重的问题,就是有的内容很多,有的无料可写;再如,深入思考过程中发现有更好的思路,需要更换之前的小标题;还如,某部分素材不够需要再挖掘,某部分必须要写却不知如何下笔,半天憋不出一个字,等等。遇到这些问题,要把握几个原则,一是大思路不能变,因为领导已经定下来了;二是可换可不换的不要换,因为在初稿反复折腾没必要,下一步还不知改成啥样呢……三是非写不可却又写无可写的要坚持写下去,哪怕层次比较低、语言比较粗,那也是一种进步,因为“当你感觉到吃力的时候,说明你在走上坡路”。有了这几个原则,就能下定决心、排除万难,直到初稿完成。 + B4 E" _+ N# u6 x. |- d6 U
+ O1 J: I9 _8 o- F# x T“查”——查缺补遗漏 6 m& u* o$ p4 C5 d$ Y
1 k! r" @/ }3 V( G2 V p
我们以前写过一篇文章,叫“加加减减”就能提高材料档次,看我怎么让你告别“推材料”,说的就是补漏增色的工作。因为有些内容我们在起草过程中可能没有注意到,或者是在整个起草阶段,中央有新的精神,领导有新的要求,单位有新的情况,这些都要及时收集、及时梳理、及时纳入,做到紧跟步伐、紧跟热点、紧跟形势。尤其是对一些硬性要求、固定说法、敏感数据,要反复核查,确保不留盲区、万无一失。
4 h$ b# N' E; U( H' S8 v8 x! G8 z+ E1 T( ` A9 P; {9 D: l) v
“改”——精改细推敲 3 R) v e8 d' n6 ~
8 M: N' [) F& ^, e/ i# d3 b& |7 ?
文章不厌千回改。初稿完成后,一般要交给直接领导过目,在有的单位这已经是成功了一大半,但在很多单位这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回首辛酸历程,我们的材料征程往往是从这一步开始的……但从另一个角度讲,我们材料的提高也是从这一步起飞的。大家一定不要有自己的文章改不得、动不了的思想,虽然确实是自己的心血结晶,可能是“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但往往是兼听则明、旁观者清。好多领导都是文字领域摸爬滚打多年的老笔杆,如果我们认真倾听他们的意见、对比研究修改的理由,文字能力一定能在这一次次看似打击、实为充电的“痛苦”历程中,得到一次次精进、一次次蜕变。多年以后,当你回头看时,会感激那些修改你的材料甚至批评你的材料的人。
& }# q& ?7 {3 l2 H. }
' L( Y3 q) ^+ 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