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活动的成功筹办取决于多方面因素,如活动主题、会议内容、会场布置、会议标识、议程安排、现场组织等。其中,主席台座次摆位作为会场布置的重要内容,对保证会议活动的顺利举办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如果悉心留意从中央部委到省市地方的会议活动就会发现,不同部委、不同省市、不同单位似乎坚持了不同的摆位原则和标准;然而,如果更加深入地去探究其中的原委,就会明白主席台摆位有一定的规律和共性。这里,笔者以一种创新的视角分别以人数和摆法为维度,尝试性地对主席台的摆位方法加以梳理和归纳。1 G5 [ t( @( A8 z* z8 a" Q$ |1 D' I! E. h6 t; k+ d0 }1 j
7 E' B7 q0 I0 o$ F" a! _ 一、单数单摆0 @/ Z* W+ v0 J2 x0 w9 F$ v2 j9 N1 n/ A% c
W0 y5 d, N; h! N1 P# i
当主席台人数为奇数(3、5、7、9、11…)、第一位领导较第二位领导职务高1级(含)以上时,如果坐在观众席面对主席台观察,则第一位领导居于主席台中心点位置,第二位及其他领导根据位次高低按照右一左、右一左的顺序依次排列,主席台座次呈中心对称分布,位次最低者居主席台左端。这是大部分会议活动中采用的摆法。. P' C; u* n+ Z( H [! d% \
! U" ]. [2 ]% V1 X1 x& q
8 v+ o: t3 J3 p" } ~3 J( y9 z2 v 二、双数单摆
; l0 K7 t- ~2 W9 s* O $ q0 M* o; w, L$ T
当主席台人数为偶数(4、6、8、10…)、第一位领导比第二位领导职务高1级(含)以上时,如果坐在观众席面对主席台观察,为突出第一位领导的位次,宜将第一位领导安排在主席台中心点位置。第二位及其他领导的位置有两种摆法:一种是根据位次高低按照右一左、右一左的顺序依次排列,每个人间距一致,主席台座次分布不对称,位次最低者居主席台右端。当主席台人数为偶数且不少于4人时可采用此种摆法,2012年全国人大会议上曾出现过这种情况。一种是根据位次高低按照右一左、右一左的顺序依次排列,居于主席台中心点右侧部分的领导与其他领导的间距较小,主席台中心点左侧部分的领导与其他领导的间距较大,但右侧间距之和与左侧间距之和相等,主席台两侧距离呈中心对称,位次最低者居主席台右端。当主席台人数为偶数且不少于4人时,常采用此种摆法,这类情况较为常见。2 l9 o) t" z! A- p3 r# b7 R U: N) [/ X2 @
9 z$ T, A) |7 }+ b$ c" }1 w( z# S+ s4 }
三、单数单摆# H2 W: @1 a, ]1 c+ O) _
! X" I! L' c/ o6 l ^% y6 e% i3 H ) ?. R0 }* ?" r7 `: t5 O
; {7 n& {! c/ f( m9 ]% m. E' {" R 当主席台人数为奇数(5、7、9、11…)、第一位领导与第二位领导职务对等或平级时,如果坐在观众席面对主席台观察,则宜将主席台中心点位置空出,第一位领导居于主席台中心点右侧第一座,第二位领导居于主席台中心点左侧第一座,第三位及其他领导根据位次高低按照右一左、右一左的顺序依次排列,主席台座次分布不对称,位次最低者居主席台右端。当主席台人数为奇数且不少于5人时,可采用此种摆法。比如,当同一中央部委中党组书记和部长同时出席会议活动时就可采用此种摆位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