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秘书三味 于 2013-2-6 16:24 编辑
7 p4 h0 B5 L1 ~# S6 r- L2 ?/ u" c: ~' ^0 A2 u8 d/ Z% z+ c
一、公文语言特征:1 G2 y, W0 y& V$ Q' R/ [- n+ [
$ i7 T5 Y5 W1 b0 L6 w
1、实用性 俄国形式主义者把人类的语言分为两大基本类型:实用语言和文学语言。实用语言和文学语言虽然在词汇、语法上没有太大区别,表面看起来是一种语言,但它们实际上是功能完全不同的两种语言。实用语言只传达词语的词典意义,人们在使用和接受它的时候,依靠平时养成的习惯,自动地认识它的指向物,而对语言本身并无太多的注意。而文学语言不限于传达词语的词典意义,它是对实用语言进行“扭曲”、“变形”、“施加暴力”后“反常化”了的语言。作者之所以要采取反常化的手段,是为了消除读者的习惯性,使读者不得不专心 致志、聚精会神、流连忘返地去感受语言本身,从而延长读者对事物的感知过程。 如果说文学语言是表现感觉的语言,那么实用语言是表达认知的语言。必须分清了这两种语言,写作中才不会出现用文学语言写公文的荒唐现象。
) x& d# e$ ?$ x- b, C+ P& A4 T8 Y, ?6 b
2、规范性 公文语言,可以说是一种循规蹈矩的语言。在词汇上,公文语言严格遵照其词典意义;在造句上,公文语言严格遵循语法规则;在修辞上,公文语言只适当运用比喻、对偶、排比、设问、反诘等常规修辞格,而对夸张、通感、暗示等可使事物有较大变形的或曲折达意的 修辞格一般不用。可以说,规范性是公文能够得到有效贯彻和落实的保障。8 D. U* B' ~9 U; n) V# h( o
. [2 C0 @* Q8 u- s: E K% _0 L, ^ 3、模式性 在公文写作中,沿用一些固定的模式化语句和语词的现象比较常见,有些公文用语甚至在关键之处必须使用。沿用它们,方便、简洁、有效。如“特此函复”这 一说法,如果换用别的语言来表达,无论怎样努力都不可能这样简炼明白。
! V4 F7 k0 J6 a8 P1 j O
/ c9 s3 q4 A1 j+ q/ y4 s# Q6 d 公文语言还有相当一部分是沿用旧语,如“来函收悉”、“敬请批复”等惯用语。这样的套语有益无害,大家乐意袭用,故意标新立异,反而不伦不类。( i3 O/ z) O1 D3 B3 {( u, S1 Y- x
, c9 U) U0 X% \6 F" E+ R6 k- f
二、公文语言的要求# \) Y+ ?- P ?2 `
, X5 D& j2 S: L) q# e$ x( g 1、准确 A、认真辨析词义 西方有作家说,要表现一个事物,只有一个名词是准确的;要描绘一种状态,只有一个形容词是准确的;要说明一个动作,只有一个动词是准确的。写作的主要工作之一,就是找到这 一个准确的名词、形容词、动词。这话用于公文写作,是比较确切的。 写作公文,必须在词语的细微差别和感情色彩上仔细斟酌。在汉语中,有大量的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汇,称为同义词或近义词。其实,即使是同义词,细细分辨起来还是有些微妙的差异。譬如,“优异”、“优秀”、“优良”,这三个词粗看相近,细看则有程度的区别。“鼓舞”、“鼓动”、“煽动”,从动作的方向和力度上看并无差异,但感情色彩却很不相同。 B、讲究语法和逻辑 公文写作要合乎语法规则、合乎逻辑。
6 F2 V$ A6 \# b8 B
7 D6 m- W" q$ A% S7 z4 W1 S! j 首先,句子成份要完整,不能任意省略和无故残缺。例如:“管理处领导的做法,受到了全处职工的热烈欢迎。对他们联系群众、实事求是的作风给以很高评价。”后一个句子就残缺句子成份。谁给以评价?少了主语,违反了语法规则,意义也不明白了。
0 a- ~2 Z8 E# z5 E. L2 e |# ^0 I2 [* z1 ~0 g- Q2 |4 C, T
其次,句子中词语之间的搭配要恰当。词语相互搭配在一起,必须符合事理和习惯,否则就是不通。如:“这种精神充满了各个收费站,开遍了全处的各个角落。”精神无形,说它充满了某一空间,已经十分勉强,又说它开遍了各个角落,更是无稽之谈。改成“精神文明之花 开遍了全处”,才算通顺。
" Y% k) E. U5 B- h2 K5 m' h& g B! w. y8 ?1 W& r6 ~+ A7 T
其三,造句还要讲究逻辑性。有些句子语法上没有问题,却出现了种属概念并列、自相矛盾等逻辑错误。如:“他们加强了对团员和青年的思想教育。”团员是青年的一部分,团员和青年是不能相互并列的。“把所有工程招投标工作都基本上纳入了法制化、规范化轨道。”“所有”表示全部,“基本”表示不完全,它们表述的意义产生了矛盾,读者不知道哪个词语表达的意义是可信的,就会无所适从。5 p+ W% L0 x. C+ U0 b( F$ B
7 ~ G* l) b3 ?8 U& n
2、简练
& Y x: G. w+ [; m
) ` b2 C0 Z. f/ J; e. DA、用语精确,一以当十 在生活中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有时一两个词句,就能把要说的意思清楚完整地表达出来;有时,说了很多话,要表达的意思却仍然不清楚。从理论上说,人类创造的成熟的语言,足 以表达人类的常规的思想和情感,至于文学作品中那些复杂微妙的心境,有时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只能借形象曲折地加以表现,在公文写作中是不常出现的。公文写作中之所以有用 语繁多意思仍不明白的情况,多半是由于用语不精确,只好增加语句去弥补,结果反而是“言愈多而理愈乱”。" e7 v; ]2 E( `5 V4 k6 I5 c
! H. O' Z2 S; f6 h; w
B、 尽量使用短句,做到简练、流畅。
2 }* t3 n) W; K7 o. W) q: s, l4 b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