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符的《潜夫论》说:“大人不华,君子务实。”
, ~" \2 O4 d, S6 n0 s# E 王守仁的《传习录》说:“名与实对,务实之心重一分,则务名之心轻一分。”' C2 {! g W8 Z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出处】《论语·为政》。% _0 I j; c3 w: E& {% ~% m* h
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出处】《论语·宪问》。* \9 {8 ?$ E) w; `* s+ _
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 【出处】《墨子·修身》。8 P( |, Y0 b4 }
务实就是讲究实际、实事求是,这是中国农耕文化较早形成的一种民族精神。孔子不谈“怪、力、乱、神”,就已把目光聚焦在社会生活上。王符的《潜夫论》说:“大人不华,君子务实。”王守仁的《传习录》说:“名与实对,务实之心重一分,则务名之心轻一分。”这些思想,就是中国文化注重现实、崇尚实干精神的体现。它排斥虚妄,拒绝空想,鄙视华而不实,追求充实而有活力的人生,创造了中国古代社会灿烂的文明。务实精神作为传统美德,仍在我们当代生活中熠熠生辉。
4 V1 P; m! O, S. ? 1、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V" B5 R0 q8 M
【出处】《论语·为政》。
$ J2 G1 l4 c/ A- p+ [, l; ?2 [ 【大意】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明智的态度。
9 l& {" T. f, \+ E 【提示】古人要求做人诚实,表现在学习方面,就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而且,这种诚实更是智慧,知道自己有不懂的地方本身就是一种进步。如果以不知为知,不仅不诚实,而且会影响自己的进步。
. o/ I( V# D b) }, ]2 b' t 2、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5 f3 v3 u& p6 D3 g+ L 【出处】《论语·宪问》。
4 @9 M# |6 l7 C, B7 x! [( Q6 i, X# G 【大意】君子以说得多、做得少为耻辱。
% b" n0 F8 t5 e. p7 u. \ 【提示】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注意使自己的言行一致,如果只是夸夸其谈,而在行动上一事无成,那就会被别人视为“言论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 C" [$ d- D( S/ u
3、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 Q6 w0 s& j+ q, Q. V. g# _
【出处】《墨子·修身》。
2 `$ R9 f5 R% b/ o 【大意】读书人虽然有学问,但是亲身实践才是根本。
% ?# _& a+ X8 \+ w9 ~2 [. e 【提示】在先秦的诸子百家中,墨子是最讲究实际行动的。他和他的弟子,都在实践中推行墨家的施政思想。自古以来也有许多思想家、学问家在知与行的问题上作了有益的探索。李时珍走遍了南方许多省,收集民间药方,逐一加以验证,写成了不朽的药学名著《本草纲目》。仅仅靠书本知识而缺乏实践的人,是很难成为大学问家的。+ ~# W. L7 N" }
4、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6 B$ l& B5 a/ c4 X5 ~
【出处】《荀子·修身》。+ Y" R; R, ^! ?( x$ N8 R. f/ u
【大意】路程虽近,不走就达不到目的地;事情虽小,不做就成功不了。/ J7 @# }9 d* Y& v: E
【提示】任何一项事业都要靠实践去完成。成功的路就在自己的脚下,如果不能脚踏实地去走,永远沉浸在美妙的幻想中,那只会一事无成。
5 b" G2 R+ o: P$ t 5、闻之而不见,虽博必谬;见之而不知,虽识必妄;知之而不行,虽敦必困。 B$ q! H6 `- K3 r6 v
【出处】《荀子·儒效》。: V4 H3 t4 K' Z! r& t) C
【大意】听说过而没有亲眼见到,虽然听得很多,必定会有许多是错误的;见到了而不能理解,虽然记住了,必定会有许多是虚妄的;知道了而不去施行,虽然知识丰富,也必定会遇到困扰。9 D4 n7 O+ E5 b% D5 f7 }( L
【提示】在古人看来,耳闻、目见、心知、力行,是认识事物的四个途径,但以“力行”最为重要。因为“力行”不仅可以检验通过前三种途径所获得的知识,而且还可以进一步促进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把握。! A9 H1 v+ o3 U1 \
6、善言古者必有节于今,善言天者必有征于人。
( X: Y, _( R! M3 @- Q" w9 z" G 【出处】《荀子·性恶》。# i5 y7 C/ S; b
【大意】善于谈论古代的人必然要在现今寻找依据,善于谈论天道的人必然要在人事上寻找证明。
* x4 H/ F* w- t% F( \ 【提示】无论说什么话,如果想要让别人相信自己,那就必须有充分的证据。而证据往往表现出事物的关联性,所以,一定要用发展的、辩证的眼光看问题。$ R* z4 Q+ ^2 i# R
7、谨于言而慎于行。, I1 _/ }+ {4 q! i0 }4 x9 N$ s: Z
【出处】《礼记·缁衣》。
0 i" `( l' S, I; \2 Q' U 【大意】说话要严谨,行动要慎重。- C5 ]- V8 K* }: c
【提示】这句话告诫人们,一个有修养、有道德的人应该对自己的言行负责,所以,在“言”“行”之前都要深思熟虑,切不可凭一时冲动而鲁莽行事。2 Z! E1 D' a( e9 `3 w/ ^
8、君子强学而力行。/ b4 Q/ ]; [2 i9 Z
【出处】扬雄《法言·修身》。
2 }5 S8 B* Y. c1 ]/ A7 ^4 D 【大意】有道德的人勉励自己学习并且努力去行动。; w2 Q) ^* c: Q4 Y3 ~4 h4 T
【提示】强学和力行,都要求一个人有坚忍不拔的毅力。努力读书学习,需要有毅力钻研进去,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去,同时要缜密思考,把所学和所用有机结合起来。所以,学习不是最终目的,学以致用才是更重要的。
; \+ k; y2 [ N. ?' l; K- f# o D7 u! y 9、实事求是。
5 F( C8 V& a- h) U8 N+ r# F t& g+ X 【出处】《汉书·河间献王刘德传》。
- W+ c. P2 q \& M! m; | 【大意】从客观事实中去研究,得出规律。6 Q, ~8 T9 A1 e5 |% z8 [9 e
【提示】河间献王刘德,是汉武帝的弟弟。他一生好学,不爱虚夸。平生的最大嗜好是收藏古书,遇到民间送上善本书,他都找人来誊写一遍,然后把抄好的书给人家,自己保留原本。唐朝人颜师古评论他这种行为“务得事实,每求真是也”,是指他所珍藏的古书都是真正的好本子,所得古书中所讲内容也都符合古代事实。这就是“实事求是”的原意。后人把这句话引申为对一切事都应当尊重事实,从实际出发,凭事实说话。
f3 w9 Z3 z4 b* K 10、百闻不如一见。
* E6 l" c, U0 B$ L* n 【出处】《汉书·赵充国传》。( W7 z7 D/ n, A# p' r" [
【大意】听别人说一百次,不如自己亲眼看一次。+ o! ?; b: |6 ]1 Y; J
【提示】虽然“耳闻”与“目睹”都是人类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但在许多情况下耳闻的真实性却值得怀疑,因为经常会被传言所蒙蔽,只有自己亲眼所见才更为确实。“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说的正是这个道理。
- |9 I% f1 q# a$ j" R6 a, m6 ^ 11、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 w4 @5 @6 c: p, U) z4 j" c 【出处】《汉书·董仲舒传》。
, M) S; q) e; C& ~! g# i! \- z$ }3 [ 【大意】站在深潭边上希望得到里面的鱼,还不如回去赶快编织渔网。
$ s! t1 r9 ^0 z% o8 T 【提示】凭空想像而不去实践,正如想品尝鱼的美味却不想去编织渔网,而仅仅站在水边羡慕,是没有意义的。最好的办法就是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向理想的目标迈进,脚踏实地去争取,最终才能达到目的。
' Q* H; `( U C# R' Q 12、事莫明于有效,论莫定于有证。- n8 l9 _+ p# h
【出处】王充《论衡·薄葬》。
: _2 W: g3 P/ U 【大意】对一件事情最好的证明就是看其是否有效,对一个理论最好的检验就是看其是否有证据。
1 H3 y: X+ N' P. d3 {9 g: P 【提示】王充是东汉哲学家,他最讲究实证。没有充分证据的东西,虽然说得神乎其神,他也绝对不信。在《论衡》里,他不厌其烦地辩论,指出鬼之类的东西是根本不存在的。这种思想在古代独放异彩。( L. A. Z8 N4 U& P) E: n
13、名必有实,事必有功。: p' {; b3 `8 E8 X: i, M/ N6 s/ q
【出处】荀悦《申鉴·俗嫌》。
, { Q. j) F/ E( [6 ^# D( p: I) L( W1 H 【大意】名声必须有事实与之相配,做事情必须有结果来证实。1 N7 ]/ X `! D' r- X2 P7 ^6 L. Q! h
【提示】这句话提醒人们注意,有时候一个人有很大的名气,但却不一定名副其实;有时候做一件事情有很好的初衷,但却不一定有好的结果。所以,在观察人或事时,都要看其真实的情况或实际的效果,而不要听信虚名。) L! C$ u @9 t( V! }9 j) ]
14、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7 c, B+ R4 _8 R0 Y 【出处】刘勰《文心雕龙·知音》。
6 |. i8 T7 c. ?/ J" p% J 【大意】练习一千支乐曲之后才能懂得音乐,观察过一千柄剑之后才知道如何识别剑器。
4 v0 E& D* V2 Y: a4 D 【提示】要学会一种技艺,不是容易的事;做个鉴赏家,也要多观察实物,纸上谈兵是不行的。读书要破万卷,下笔才能如有神助。做任何事情,没有一定的经验积累,就不会有很高的造诣。$ Q. D ~" K9 y, B! e
15、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1 M- }: ^# Y% ^7 Z& Z+ i4 Z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 G; f$ _+ m* _) K9 c% | 【出处】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
1 k7 L" s; A3 S7 ] E 【大意】古人做学问不遗余力,年少时努力学习到老方有所成就。从书本上学到的东西总感觉浅近,要想真正弄懂还要靠自己亲身实践。
: j) l# [7 p$ R M( S, N8 a5 T 【提示】陆游冬夜读书有感,写了八首诗给他的小儿子,这是其中的第三首。这首诗一方面强调在学习上持之以恒的重要性,另一方面更加强调了社会实践的重要性。因为从书本上学来的知识即使是真实正确的,对自己来说也有隔膜。没有亲身实践,就不能很好地理解书本上的知识。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亲身实践极为重要。
1 _, W( c4 J: @3 R* Y1 _/ h, Y 16、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行之愈笃,则知之益明。' ^0 b3 X3 C. n7 b# u
【出处】朱熹《朱子语类》卷十四。$ P, p9 @# Q4 Q8 z- z P
【大意】理解得越清楚,实践就越扎实;实践越扎实,认识就会更加清晰。7 i( E& N# c+ ~ N
【提示】这句话说明了认识与实践的关系。认识与实践是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两个方面。认识是实践的前提和向导,反过来实践又会进一步促进认识的深入发展。只有将两方面结合起来才会使自己的认识更加接近真理,进步更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