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e; s9 X' B. F 四、从“文山会海”到“红杏出墙”—— —有花堪摘直须摘。写完材料只能算做了“上篇文章”,能够被上级转发或报刊发表,在更大范围内产生影响才算做完了整篇文章。古人讲“文章合为时而作,为世而作”。内部材料同样如此,一般都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怎样才能把相对枯燥的材料文字变成散发墨香的铅印文字?需要把握哪些问题呢?至少有以下四方面问题值得注意。一是要选取最有价值的部分深加工。从我们发表的文章看,大部分是结合工作搞的研究,更多的则是对所写材料的深加工,有时摘取其中最有价值的部分内容,有时运用其中的一个新鲜思想,开口小,深挖掘,往往命中率较高。二是经常研究报刊的相关栏目。投稿也要“有的放矢”,你所研究的问题,哪些报刊能用,属于哪个栏目,责任编辑喜欢什么样的文字风格,都要心中有数。三是争取第一时间发稿。报纸讲究时效性,过了季节的文章哪怕质量较高也没人要;杂志编辑讲究超前性,往往提前两个月就编好了下一期,如果投稿晚了,很可能错失良机。四是注意保密,慎重署名。内部材料常常有一些涉密内容,保密的“弦”一定要绷紧。另外,署名有讲究,文责当自负。材料通常是集体智慧的结晶,该以党委和首长名义发表的文章,要请首长定稿;该把主要撰稿人名字写上的一个不能少。文品也是人品,不可不慎。●徐云苍 张季刚 摘自政工学刊·2011·1 K+ L1 h& a/ i4 c# D d4 O; X* `) e' 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