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文稿,还能这样写》作者雄文《笔杆子碎语》作者王一端《机关文稿写作入门》作者杨新宇《机关文字工作五十讲》作者何新国
最新《公文写作培训课程》直播间《公文写作百法例讲》作者房立洲老秘网站长、《老秘笔记》作者老猫《公文高手的自我修养》作者胡森林
开启左侧

张建:机关青年(办公室)36“忌”

    [复制链接]
小马葛 发表于 2015-10-21 17:32:29 | 显示全部楼层
文稿修改演播室众筹计划,点击了解详情
 
是值得借鉴学习的   前车之鉴  后事之师
 
爱榴芒 发表于 2015-10-21 21:56:28 | 显示全部楼层
 
公文写作百法例讲
对于批评者来说,把握好批评的分寸至关重要,这里也有一个小道理和大道理的问题,为批评而批评于事无补,动机不纯更是害人害己,那是针对批评者而言的。对于被批评者,我知道你有原因,甚或理由充足,但摆到眼前的事情没有个交代,恐怕交代不过去,至于你当场声辩不声辩,真是一个考察考验你聪明智慧的微妙境况啊。
 
墨点江山 发表于 2015-10-22 09:02:31 | 显示全部楼层
 
老秘网虚拟稿费
者来说,把握好批评的分寸至关重要,这里也有一个小道理和大道理的问题,为批评而批评于事无补,动机不纯更是害人害己,那是针对批评者而言的。对于被批评者,我知道你有原因,甚或理由充足,但摆到眼前的事情没有个交代,恐怕交代不过去,至于你当场声辩不声辩,真是一个考察考验你聪明智慧的微妙境况啊。# r% l$ x" T; c* |+ Q$ l
, R! z& k7 Y. c# m7 }! i$ n! Q
 
苦行僧 发表于 2015-10-22 10:00:53 | 显示全部楼层
 
专业写文章
青年干部在成长的道路上 有时真的会犯下很多无意识的差错,能够得到前辈或者贵人的指点,能够使得这些青年干部少犯错误,也能够更好的成长。。& Y2 E) n; ~. J) o
 
王者归来了 发表于 2015-10-22 10:48:26 | 显示全部楼层
 
许多事情在工作中经常碰到,懵懵懂懂中,还是干对了90%,早接触也许就接近圆满了。
 
出頭天 发表于 2015-10-22 11:30:53 | 显示全部楼层
 
对于批评者来说,把握好批评的分寸至关重要,这里也有一个小道理和大道理的问题,为批评而批评于事无补,动机不纯更是害人害己,那是针对批评者而言的。对于被批评者,我知道你有原因,甚或理由充足,但摆到眼前的事情没有个交代,恐怕交代不过去,至于你当场声辩不声辩,真是一个考察考验你聪明智慧的微妙境况啊。
 
雪狼狐 发表于 2015-10-22 16:57:19 | 显示全部楼层
 
呆在机关,需要认真学习为人处事之道!
 
熊熊2212212 发表于 2015-10-28 14:37:11 | 显示全部楼层
 
言语之中感觉作者年轻时也犯下不少自己列举的错误,确依然能走亨通官道,不得不佩服其运势之盛。
 
八宝驺 发表于 2015-10-28 16:02:59 | 显示全部楼层
 

: Y& g+ M- u1 P6 u7 e本帖最后由 县乡干部 于 2014-5-1 10:19 编辑4 e8 t1 w+ Q1 G7 G7 S$ C7 V) j

& s7 g1 s' J. q3 I# `& F* H; T" _% m
) G/ M( p. S" N/ A6 K" J   过来人的话要听!张建,曾任国家人口计生委宣教司党支部书记、司长,现任国家卫生计生监察专员。他结合多年机关工作经验撰写的系列文章:《机关青年(办公室)36‘忌’》,引发青年热议和思考。这里贴出的是前8忌文字初稿。
: `8 y* c% a3 {, m. O, N" g+ G
8 t6 w% g& Y' i2 j一、“没有没有”9 z  c2 i6 e# o% z
) x! p" m/ ^7 m. p9 c/ s; r& F: P  A0 e
在我们司局长的眼里,现在机关里的青年干部,你们这些主任科员或处长的,都非常优秀,都是百里挑一、千里挑一的“人尖儿”,特别是在智商方面,我们自叹不如。想想我们在你们这个年龄的时候,哪有你们这么能干这么聪明呢。. B1 \* U& J, z$ n- |. L
0 _1 |9 P' d! a4 H& D% i
! B& o6 Y4 ?, d, w# H7 x' {3 `工作了这几十年,20多岁不懂事,30多岁没经验,40多岁没成就,50多岁就没希望了。这期间,不知碰过多少“钉子”,跌跌撞撞一路走来,其间犯过很多错误,而很多错误都是在自己无意识的情况下,都是在不经意之间犯了错,甚至许多是犯了禁忌的,但都不知不觉,不甚了了。回想起来,如果当初有人给提个醒儿,或者事先有所请教或了解,就不至于犯了那么多的“无意识差错”,走了那么多的弯路。
% Q# O7 R% w0 p( Y- C  J' S; n: u3 |: _$ {; J' k' J0 _& L+ P7 g3 }
母亲对女儿说:“孩子,我已经走过的弯路你就不要再走了”,女儿说:“要是我不走,怎么知道那是弯路呢?”母亲无语。女儿没有说错,许多事情如果不是自己亲身去经历,怎么知道是对还是错呢。母亲也没有错,自己走过的弯路如果不说,就是没有尽到自己的责任,那可是自己的孩子呀。再说了,怎么能保证自己说的就是对的呢。所以女儿就姑且一听,做个参考,毕竟路还是要自己去走的。
3 D; L" W3 A" Y6 T5 y3 _4 m& h$ l7 Q: }1 Y1 Q2 J( Q6 i1 z+ M, k1 v; P) [; k- ?9 @: P
我下面要说的,就是我和我们曾经走过的弯路,不过你就姑且一听,未必我说的就对,仅供参考吧。我先说一个机关里,常听到的一句话:“没有没有”。
' J" g6 w# l. n8 x; `, w, C4 c5 l& r
. ^  ?& K$ ~* e# A4 {一次,一位青年科员送给我一份征求意见的材料,我问他:“你看过了吗?”他说“我看了”,我又问他:“你有什么意见吗?”他急忙说“没有没有”,态度谦恭,意思是说“我怎么敢有意见呢”。说者无心,听者有意,我的心里不禁一凉,对他说:“既然看了就应该有些意见,多少你说出来看看”,看我真心听他说意见,他就说了一些意见,随后我也赞同他的意见,就让他按他的意见给反馈了。
, \8 t( k9 I6 b  u% D4 J; n) O# ^/ w& t+ X9 q: {: g% K
4 \4 z4 v" q# K9 R7 l8 H想想我年轻的时候,过手的文件材料一般都不看,好像跟自己没什么关系似的,送到领导那儿也不想表达自己的什么看法,只当自己是一个转运工具罢了。现在再看看青年人,已经比我那时强了些,一般过手的材料都会看一眼,但通常不做表达看法的准备,你不要求他就不说,错把“没有没有”当成了谦恭,以为不说是上策,或可能没想到领导会听他的看法。因为自己没有看法,或者说不认为自己有表达看法的必要,或者说就不想有所表达,总之一句话,没有准备。而我们知道,机会是给有准备的人的。
/ ]$ g0 ^" B& P  \& g" E
7 R1 I* |6 W5 Z7 B* l9 x4 |) D有时候,我和上级或者下属共同参与或经历某事,如果上级问我有什么意见或看法,我都会认真中肯地发表看法,因为这时候都是思考、提高和展示的机会,更是学习、请教和共享的机会,通常不会随意放过。而我征求下属的意见和看法时,也是希望能有学习交流共享的意思,当然也包括有对下属考察的意味。如果下属没有准备,只是仓促应付或“没有没有”,我就会感到遗憾,并知道那是因为他没有经验,也没有准备,就像我年轻的时候一样,还需要历练。; E% z; a+ Y/ y, d. q

. I3 f! M2 w, C1 _* U/ j3 q4 w" Z我的建议是:在这种情景下,坚决不说“没有没有”,所谓的谦恭在领导那儿是不得分的;也不说“没有”,除非你没看过或不知道,这时你需要说明;即使领导没有征求你的意见,而如果你有看法的时候,也要想些办法向领导表达出你的意见,这叫主观能动性,就是给自己创造条件。最好是你简要地说出自己的意见,尽量具体清晰一些,有可能再加上自己的思想或思考的东西,能够给你的领导多一些东西,因为你总有一些东西是你的上级所没有的或所需要的,这样的交流共享不亦说乎,何乐不为呢。6 c4 ]! |. q7 J: w6 `8 z

" P& v- |* m/ P; Y( I% T7 K2 j: |二、“我不行我不行”7 T# Z. u" _# r4 W+ \1 p( |
3 d' c$ f! v: l5 l! I6 [; [4 I$ S4 i. B" x+ j4 E& G
有青年建议我,说我的“办公室无意识差错”,不如就叫“办公室36忌”,我觉得可以接受。36条没有问题,需要说明的是,办公室的忌讳很多,我所说的,都是在无意识的情景下出现的差错,虽然可以说是犯了“忌”,但不应该给予批评和指责的,不知不为过嘛,这就需要我们用自己曾经的经验和教训,给他们一些提醒,或者叫做温馨提示,仅仅是个参考,未必都对。下面我就说说“我不行我不行”。
; Z5 R. [- X/ t! e2 N% {! _1 D% b. A, Y3 e; E3 e$ M. K' ]3 m: g) A) y( K4 u3 w1 A
有一次,委里要召开机关党建经验交流会,八个发言有我们支部一个,希望我们重点讲一讲,有关青年干部成长的内容。要说青年干部成长,没有比青年干部自己讲更好的了,而且我们的青年干部个个优秀,任意请一位同志讲都没有问题。随后有一位青年到我办公室送材料,我就对她说:“委里要开党建经验交流会,你代表支部发言吧”,没想到她连忙说:“我不行我不行!”看她那真切甚至还有点惶恐的神情,我就不忍心给她压力了。后来另外一位青年党员很乐意地接受了我们的建议,上台发言的效果也是出乎意料的好。
/ }* i2 r' R6 ~' s
6 b/ d5 N) ^7 w- Q, Z在机关里,经常可以看到我刚才所说的这种情景,每每这个时候,我都很为青年干部惋惜,许多带有一定压力的好事,本来是青年干部学习提高展示的绝好机会,只要努力,几乎没有做不好的,为什么许多青年都认定自己不行而推让了呢?
7 U5 p. S' @% Q1 u+ h, {8 C2 r% @! [0 `$ ~
可能是因为家人朋友经常告诫自己低调谨慎不要出头,但凡在较大的场合都不露脸;可能是因为机关讲究层级秩序,上台露脸必须从上级先开始;可能是因为自己没有经历过较大场合的锻炼,不知道自己是否能有好的表现;可能是因为自己一向自卑不自信,一直认定自己不行,就断了表达展示的念头,等等吧。
, a$ K  d2 w9 y: @/ O
. x! U+ d8 w6 g5 l9 B& t) W. x但上级领导往往不这样看,他推荐你,就是认为你能行,只是看你有没有决心和信心,只要有决心和信心,经过一定的练习和指导,没有什么是不行的。再说你只要在机关工作,迟早都要到场面上去,何不早一些就着手锻炼呢。我们的青年科员或处长,代表司局到基层或参加什么活动,都被叫做“中央国家机关的代表”,甚或被称“中央国家机关的领导”,都要经常在大会上发言讲话,这时候不行也得行。所以我们也经常看到青年干部由于平时锻炼不够,表现不得体,时有显露尴尬。如果勇于接受挑战,注重平时锻炼,有了自信和能力,往往都会有上佳的表现,堪称中央国家机关的青年干部。, R' h. @" D( }: O% Y/ m
' A& A4 I- U# o% X! ^4 k
自信,既是国家机关公务员的基本素质,也是青年个人成长发展的必备品质。我在事业单位的时候,每年都要招聘一些青年职工,自信在面试和就职的过程中占有相当的分量。一次由我主持面试,一位应试的女青年进来后主动地与我们考官一一握手,眼神就充满着自信。我很坦率:“我们单位注重男女平等,目前女职工过半,我们想招一位男职工”,她说:“您们把我当男孩使就行了,论精力论体力我都没问题”,回答得自信有力,要想否定都难。我又问:“你有什么特长和优势?”她说:“我的优势就是,无论领导交给我什么任务,我都能千方百计地完成好!”我们的一位考官随口说:“那你把月亮摘下来”,她随口就接:“好,请领导给我准备一个天梯,我一定完成任务!”话说到这个份上,我们就得接这个“球”,于是我说:“那好,今天晚上就去网站直播节目实习,两天后交一份报告”。事实上,她的自信已经赢得了我们的认可,被录用就没有什么疑问了。
  L& |8 |, f8 i: E# K0 K: C/ r0 L
( f9 R, e7 T( a& {4 l. J那位“我不行我不行”的主任科员,在看到同伴上台的积极表现后,也开始树立了信心,经过一些锻炼,她的自信心和表现力迅猛提升,后来20多次受邀到相关部委和单位的大会上做演讲报告,而且都是脱稿演讲,很得听众赞誉。& K9 I. ~! @. P8 |. H, Z3 C% Y
: ~" n$ n% f' g. B+ N8 w% f, t1 H) ?0 w" |& x
三、“事毕不回复”
' _! n, @3 F, r7 O2 A% f0 ]2 P5 N: A
一次,我亲口交代一位年轻下属,给上级部门送一个材料。到了该送到了的时候,还不见回复,我没有催问,怕给他造成我不信任他的感觉。虽然没有联系他,但一上午老惦记着这件事,一直到中午在楼道里我看见了他,也不见他有回复的意思,于是我就问他材料送到了吗,他说送到了,还解释说要送交的那位领导同志不在,他就交给工作人员了。我问他为什么不及时回复我呢,他无语,我也无语。从这以后,我不再专门委托他去办哪怕很小的事。( V9 j1 z: r4 N3 O( F( x$ L
; D  P" A- c5 G( \+ v  U5 h6 H& r
可能有人会说,既然你很在乎这份材料要送到位,那为什么不重点强调一下呢?客观地说,这件事还没有重要到要重点强调的程度,但对上级交办的事不及时回复,恐怕不是一个小问题。俗话说得好:大事看能力,小事看品质。小事都靠不住,大事敢依靠吗?) @  p$ U. Q* F: P8 w
/ |6 M9 H; y! D% p, @2 S
+ F/ P1 m; D& E4 j5 Q/ |3 p: Y想想我年轻的时候,肯定经常干这种不负责任的事,因为我的意识里没有很明确的信念,以为只要自己做了,心里无愧就行,很少管别人是什么感受,也没有人因为事毕没回复而教训我,只是后来我委托别人办事的时候,才有这种强烈的感觉,那已经不知得罪了多少人了,也不知错过了多少个机会。年少轻狂,很不懂事,很少在乎他人的感受和需求,事毕回复被认为是芝麻小事,不屑在意,所以很难得到他人重要事情的托付。
) s# k2 M0 M+ A0 l% }! y
: W" I- W8 x; J5 ?在我们周围,总能看到有办事靠得住、事毕就回复的人,在我任职的司里,大家都已经自觉地从小事做起,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当然还有最让人放心的同志,遇到重要的事,不论大与小,你一定就会想起他(她)来。你不用担心,你交代的事他(她)一定放在心上,尽心尽力,随时报告,绝不让你焦急等待,同样的,你对这种人的事情,也不会大意,也不敢大意,也会尽心尽力给他(她)有个交代。
# v: R# d" m  f, y  T. A# _9 ?* Q; l1 G! [5 [9 S
% J& d# O* T6 P5 D0 p这种情景,这种感觉,只有当事的双方默契共享,斯世同怀视之,共享信任之美。可贵的是,具备这样品格的人,绝不会只对上级讲信誉,对同事、对外人、对下属都能一样相处,任何小事都能可以依托,即使大事也没问题。你看机关里口碑好的人,都有这种优秀品质,都能够得到大家的赞誉。. w+ u- o+ E! G& o6 }" ^
" {6 k! e7 F$ ^, R' _* K- F/ b  J* k2 [, ?) n, R
多年前我在事业单位的时候,曾经给青年职工推荐过《致加西亚的信》,说的是一个叫罗文的美国陆军中尉,受美国总统的托付,历经千难万险,把信送到了远在巴西岛上的加西亚将军的手上,赢得了美西战争的关键胜利,他有千条万条理由送不到信,如果转交他人也未尝不可,那么,他就不叫罗文了。
# g! e+ b0 p, H" K3 ]: l. I: D( ~" x7 M! Q9 E4 ~  R
2 B& a- G; L  I" E% S他送的是一封信吗?不是,他送的是一个战士的信誉,送的是美国国家的命运。这个送信的传奇故事之所以在全世界广为流传,主要在于它倡导了忠诚、敬业的精神,体现了人性中光辉的一面。这也是100多年来,《致加西亚的信》这本书在全世界广泛流传成为最畅销书之一的原因。1 S$ t, ]9 ~- F8 {1 h5 T
" i8 x/ h/ p3 ?; ~* Y6 ]1 \: r3 g% p& Q) X. R# D
事毕就回复,说起来简单,要做到不容易,送信送材料只是表面上的,根子上还是怎么做人的事,和承诺和诚信有关。我们身边有不少事毕必回复的人,事毕不回复只是一小部分人,那是这些人还没有明白事毕不回复的害处和事毕就回复的甜头。
  M0 T9 H, s% j" B+ x. R( s) |2 t9 V5 z& v: x
还有人可能会说,这些事毕不回复的人,可能能力水平还不低,可能只是不拘小节、不屑小事,但可能有能力可以做大事。我相信不屑小事的人可能有所谓的“大本事”,如果既有能力又让人放心那当然好,但如果在有能力和靠得住的两种人当中,只让你选一种人,你会选择哪一种人呢?3 }- z3 L( C) X6 v4 G
! D1 k# p! o+ @! N: z
四、“会前不到位”$ e: p+ U3 B6 H& O  Z: u8 R# ?
+ o  N; w( ]  \7 i; ^$ H& g2 H9 n# ~
有人说我前面说的那些,今天机关里的年轻人其实都知道,不过是明知故作或故意不为。我相信青年干部,很多是不用提醒的,但是无意识地犯错,还是比较常见的。对于明知故犯或故意不为的,我们以后可以单列一个单元讨论,我要说的还是无意识犯“忌”,姑且说之,仅供参考。下面我说说“会前不到位”。
! o& B. ?0 U" O
. n, n) B  k3 h! ^' i8 c& s“会前不到位”是机关里常见的一种现象。我经常参加一些司局或部门召开的会议,以协调会、座谈会听取意见为多。通常我会提前10分钟到会议室,但有时还看不见会议主办方的人,其他部门的参会同仁来了以后还不见主人,我们就有受到冷落的感觉。有的只剩三五分钟了,才见到主办方有人到场,好像没有什么准备似的,会议显得松松垮垮,这种情形下,被邀请的人情绪很受影响,所以会议的质量和效果一般好不到哪里去。$ x4 }8 D3 i. d# @( ?# ?, s- X4 i7 n- \
' V' C5 X4 q+ [
如果是主办方的领导“掐着点”到会,还可以勉强接受的话,那么承办会议的工作人员会前不到位,实在有点讲不过去。如果参会人员都是在同一个办公楼里,工作人员至少应该提前15分钟到场,因为有种种原因,外部门参会人员很可能提前10分20分钟到会。
6 m0 q2 c4 x* e- r3 `2 r7 D$ C! l& Z3 R) S. ]4 Y2 U; a9 J, P
如果有邀请外单位代表参会,只要使用了交通工具的,很可能就有提前半小时到场的,客到主不见,实在不礼貌,给参会者留下的,只是冷淡应付的印象,往重里说,就是不尊重邀请的参会者,反映出主办方从领导到一般工作人员,都缺乏应有的职业道德和人格品德。
' }5 \- \& J. B+ q
6 ^% ?; S2 V& G1 ~, i1 J有这么严重吗?我的感受就是这样,当然特殊原因除外。有一阵时间,机关里流行着“掐着点到会”的风气,参会时间以准为美。参会者倒是无可厚非,但如果办会者也心安理得,那就让人感觉不好想不明白了。
( z5 N, ], t6 M. f+ [. j, G7 z3 z* X4 {7 j& J: ^: F/ n$ }% k- x
可能是受国外的一些风气的影响吧,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我多次出访,在拜访对方政府相关部门的到达时间上,有时就比较纠结。一方面,因为所在地区交通状况比较复杂,我们担心迟到了不礼貌,所以都是提前出发,提前到达受访单位,另一方面,我们通常会被告知要准时到达,提前到达没人接待。
# V& Z% O; F+ e" ]6 G( M" w2 j  `: M! K# S
0 O* f( Z; E: c1 [! x# t+ q所以我们经常提前10分20分或甚30分钟到达,到达受访单位后,没有人接待,我们要么就在车子里呆着,要么就开着车瞎转磨时间,等到了时间了,才有人接待。主人心安理得,我的心里却很郁闷,这叫什么事儿呢?主人难道没有考虑我们可能提前到达吗?我们早到10分20分钟又有什么不对吗?难道主人们个个都那么精贵?安排一个工作人员接待我们,有什么难的吗?
% f0 i: Q. L1 i* z
+ [  v. j, @7 D) @7 P4 R有人解释说,这是外国人特别是西方人讲求效率,不浪费时间,而且也不论你是什么级别什么客人,都一视同仁,秉公办事。这种论调居然也会被我们的一些人所认可,而且效仿起来,还真像西方人那么回事。% n; W1 u; n" g, q
! y2 I' B( ?6 E2 T, @# G1 v! R
" p) V1 G0 p' g- z7 x* l岂不知这是无意之中,犯了待人接物的大忌了,至少对我们中国人来说是不能接受的。如果只讲准时准点,不讲待人之道,恐怕只是捡了一些皮毛,丢掉了一些根本。丢掉的是一些什么东西呢,我认为就是丢掉了我们做人的一些东西,丢掉了中华文化中的优良传统,就是在待客方面的真诚、热情,宁可自己辛苦一点、稍微付出一些,尽地主之谊,尽主办方之情。况且早一些到会场,接待提前到达的客人,还可以加强沟通,尽可能发现和解决会前存在的一些问题,往往这是开好会、解决好问题的关键。3 X& D% y$ s; X8 m

  x* Q5 {* f/ s7 @" H/ g* U所谓我们在国外看到的一些慢待客人的现象,在西方发达国家,有些人根本就是骨子里不把你当客人看,要是他认为重要的客人,比我们到位的还早呢,如果是在欠发达地区,更多的是迟到懒散成了习惯,他自己就看不起自己,继而看不起别人而慢待客人,还是不尊重人。
0 B. y& R1 T, I2 N8 c0 S6 @% _- a# w2 |& A) x/ u! z! s. f" L
但凡出现会前不到位的现象,都与办会方不重视有关,可能就是个形式主义的会,所以大家都应付应付得了。会前不到位、办会不认真,就是不良机关文化或处室文化的表现。看看这种主办方的领导和工作人员的表现,就不难发现,这是一个因为做人做不好、而开会开不好的问题。- h5 w* \& Y- |5 w7 J& Y5 w
我们的做法是,如果召开相关部门的会议,又都在同一个办公楼里,那么工作人员提前20分钟就要到场;如果有使用交通工具的参会者,那么工作人员就要提前半小时到场,往往我自己就会提前10分20分到会场,接待积极参会的先来者,以示尊重和重视。
# P$ K! ^8 l/ W' Y) m3 m. z- R5 [+ T! e& u/ d+ I
# C. s+ W$ [5 k/ Y$ e近几年我和司里同志与五六十个部委单位学习交流,不论是在主场还是客场,我们都是提前半小时以上到场,会前要注意的事情很多,多一分准备,就多一份成功。即使是司内的会,我本人也都提前到场,没有别的,心在会上而已。4 j+ \5 a7 J+ W
) s3 A7 a* j+ S+ A) K- f
: y1 J5 d9 B7 u5 D# v参会者如果因为特殊情况提前到达会场,就不能苛求办会方提前接待,但办会方提前安排工作人员到会则是责无旁贷的,这些,就应该是我们的处长或科员们应当想到的了。会前的文章大得很。
6 y5 V( q2 b& R4 L: v  ~" \  c) D( O. r" @: P, H- F! `) g$ E
/ F( s1 F# p* b9 U6 d五、“拖拉误事”
5 ], z* R2 A, m/ v* s5 `; z1 R( L% B# H% `! Z% S0 u! L
一次,我让一位实习生复印几本文件,因为材料比较多,复印需要一两个小时,我对他说:“你抽空复印一下”。话是这么说,我还是希望他能尽量快一些,但没有催他。一天过去了,两天过去了,三天过去了,复印件还没有交给我,那几天司里整理文件倒腾柜子,确实也忙,实习生很出力,大伙还夸他呢。结果一个星期过去了,十天过去了,复印件还没交给我,我以为他要给我复印出个“刮目相看”呢,或是复印难度太大?好在上级没有要,那就再等等吧。& g# H6 t$ i: H9 S' U

8 ?7 \8 \+ [# h! \! c足等了半个月,那天上级要材料,我问那位小伙子:“复印好了吗?”他说:“没有,这些天帮助处室整理文件柜,现在马上复印”。我说:“不用了,已经来不及了。这些天你很辛苦,但是你在这儿的实习恐怕不及格了,现在你就回去吧,不用再来上班实习了”。他懊悔,他道歉,但没有用,我对他毫无怜悯之心,告诉他这是他的一个教训,希望可以成为他的“人生财富”,请他好好记取。他悻悻走了,不知道这件事对他是不是一件好事。, h( b! w1 s5 P: T3 r8 K( b

0 i, d2 |2 G( {& T2 Z$ H0 c: p' i1 ^这位实习生错在哪儿?看起来是一个拖拉事件,其实他并不懒惰,那些天他干体力活也不惜力,怎么就“不及格”了呢?而且他还没有意识到他的错误,就是我说的“无意识差错”,这就可悲了。照这样下去,恐怕他要谋一个好职业就比较困难了,因为他不知轻重,不大懂事,不知道许多事情是不能拖拉的。% V4 \- R; U, x0 Q& M! [
$ N1 T. g6 O6 p2 }% X  t4 u- K
我20多岁不懂事的时候,肯定也常常干这样的事。有些事以为领导说“抽空”,那就抽我的空儿;或者认为自己没闲着,也不偷懒,有些事拖延拖延没关系;或者自以为这件事不重要,拖拖不要紧;甚或压根就忘了这件事,都有可能。结果呢,经常感觉领导不信任、不重视或者不重用,还不知道为什么,等我自己当了领导,碰上了这样的事情,才深有体会,很是扼腕。+ j: Z$ {; }8 D  z  A1 V0 }' H0 E! m4 o
7 Q4 l: _4 g" \: T9 _
+ \" J$ N4 ?7 {/ p凡事都有个轻重缓急,我们每天都有许多事要处理,孰轻孰重应该有一个权衡,有一个安排。并不是说领导交代的事就是最重要的事,许多事都有轻重和急缓的权衡,比如家庭的大事难事,比如突发的事件,许多时候都要及时调整,重新安排。
/ p* h+ V; ^& i
( }! X  s; {: h5 X但领导交办的事,通常都是重要的事,虽然领导没有强调快办急办,那是需要你自己斟酌掂量的。在实际的工作中,但凡我交代的事,除了说明不急或缓办的事,其实都是需要立即就办的事,有人慢了点,我就着急了,其实不是我着急,是事情着急了,现在退居二线了,真的没有什么那么着急的事了,但是在一线,包括处长主任科员等,都算在一线,许多事都是不能拖拉的。
) r! T4 K8 ?" m0 s4 \% C6 j$ g' |8 x- i1 W$ Z
" o# ^0 N) W8 w8 T9 U) [# u, Q我交代的复印材料的活儿,即使有困难,也就是一两个小时的事儿,应该可以在一两天之内做好,怎么能拖了十几天呢?这件事在他的安排中放到了什么位置呢?你怎么判断这件事就可有可无呢?应该说,领导交办的事都很重要,急不急就要看情况,但也必须尽快完成,以免误事。, q8 }5 |* S8 }- N

, E' R, z/ `* Z更重要的是,通过办好他人交代的事,不拖拉不误事,养成良好的品格习惯,树立良好的品格形象,还是更重要的事。即使不是领导,只要是和他人发生联系的事,都不能掉以轻心,都要妥善安排,及时处理。除非你是故意的,那就不在我说的“无意识差错”之列了。拖拉误事,不仅是误了他人的事,更要紧的是误了自己的事。
1 f( Z; @. ~% E1 x% y) D& x
: u, {) `: ~9 X' U+ m! z; ^+ k六、当场声辩/ {9 I* a5 ^, W3 E5 M
. C0 |! V* J1 x* d, Q
我用“声辩”,而不是“申辩”,意思是说当场发出声音和不发出声音是不一样的,如果你写个纸条,或者采用巧妙的方法,给予说明或者申辩也未尝不可。如果你是有所准备,故意要当场声辩,那就不在我说的“无意识差错”的范围了。8 q4 j& R" K; s* f. ?$ R
& z. t7 p- J" y# Z
一次,我们召开全司会议,内容比较重要,结果有一位干部迟到了十几分钟,我当即批评他:“重要的会议怎么能迟到!”他当即声辩:“公交车出了故障,路上又堵,本来应该不会迟到的。”看到他自感委屈的神情,我的批评更严厉了:“不管什么原因都不能迟到!你不要申辩。”结果很影响会议气氛。0 T# O( _) ?- o. P
- D7 j* O' ?* R. m( U* F
但凡当场声辩,通常都有一些原因,有时还很有道理,但这个道理是大道理还是小道理,我们很少考虑。关于迟到,堵车是一个原因,但如果会议重要的话,堵车就不是理由,更不是道理,除非大家都认同的特殊情况是例外。# l) R1 g4 r  [0 \8 L2 w  c
- L/ [) M% G2 K" _+ V, v3 d) K
这让我想起多年前的一件事。那还是40年前我上中学的一件事。一天我和一位同学相伴上学,感觉时间有点紧,我那位同学戴有一块手表,他说出门前刚对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滴滴报时,应该没有问题。紧走慢走,我们刚进了校门,上课铃声响了,等我们推开教室的门,老师已经开始讲课了。老师对我们说:“迟到了,你们就站到后面去。”我那位同学当场声辩说:“我们没有迟到,是上课铃早打了一分钟,我的表是北京时间!”老师更生气了:“迟到就是迟到,还狡辩什么!站到后面去!”
1 s& ~7 ?- J/ w4 P  q" G0 c! ]/ i! q: A( }# t% r# h5 e3 P
% i% |8 A! _/ [! t站了一节课,站是站了,心里还是不服,总认为我们自己不算迟到,上课铃没按北京时间响。事后老师跟我们讲了道理:“打上课铃可能有点误差,但打铃上课是全校的规矩,这是大道理,你们按你们的时间迟到了,这是小道理,小道理要服从大道理,如果大家都按自己的道理,学习秩序不就乱了吗?”。我们的老师是大家很敬重的,我们也承认了错误,应该吸取教训更加注意。
; z+ Z" S4 s8 T- P) {$ \8 t/ _. N; I! Z8 Y3 X: ~! s* ^, t" c8 H$ ?1 O
有人会说,如果严格按北京时间打铃,我们就不算迟到了,还是校方犯错在先,不应责备我们。想想当年的条件,打铃的时间误差是难以避免的,即使到了今天,也不能保证那么准时,即使准时了,迟到也不至于会被罚到后面站,但迟到的原因能成为当场声辩的理由吗?
6 F3 G1 z( j, U6 J& F9 X; g6 O. D, g2 {3 z/ S
8 Y4 @! D. n5 ?! F/ J有些人就事论事,认为只要有理由,就可以当场声辩,可能还没有想过,有没有理由和当场是否声辩不是一回事。迟到有一些理由,或着有充足的理由,那迟到就迟到了,没有关系,即使受罚也没关系。如果迟到很值得或者还要受到嘉许,它也和当场声辩不是一个道理,所谓道理有大有小,小道理要服从大道理,当场声辩的本质是不服管理,而不是有没有道理。潜意识中的不服管理,就会在有一点所谓的理由时表现出来,除非你是有意识表达这种情绪,否则是既没有道理,又导致问题升级矛盾激化。这样的后果于事于己于人都是弊大利小,甚至产生严重后果。
( N# n# q9 a; |% }+ u: T# f2 k# Y# y6 r) _1 |0 T) x1 n
有人当场声辩只想解释说明,语气没有那么硬,这时候我都会马上制止他:“不解释,不要解释”。为什么,这是我自己的经验教训,除非领导让你解释,否则你的解释没有意义,批评你迟到,就是批评你迟到,影响会议就有错,有什么理由或功劳下来再说,不是一回事。如果领导劈头盖脸地训一顿,当场声辩的效果就更不好,把本来的迟到批评变成了对立矛盾,恐怕有违初衷和目的,也会影响会议效果。
, R5 `% v3 K- }
" M6 @8 v' T$ k除非你是想故意挑事。否则不要当场声辩,这是因为:一是违反会议纪律影响会议效果理当受批评;二是事先没有打招呼也有错;三是所谓的原因理由如果有,那也是小道理,遵守纪律开好会是大道理,大道理管小道理,小道理要服从大道理,如果你是大道理,那也用不着当场声辩,下来说明就好。四是当场声辩表现心胸狭隘,没有度量,说到底还是不服管理的心理作祟,不服管理就不是小问题了。
 
哲哲哲 发表于 2015-11-22 21:27:1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实用精辟,前辈的话要听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0关注

13粉丝

137帖子

排行榜
作者专栏

关注我们:微信订阅号

官方微信公众号

客服个人微信号

全国服务热线:

0595-22880819

公司地址:泉州秘途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运营中心:福建省泉州市

Email:506070961#qq.com

Copyright   ©2015-2025  老秘网 责任编辑:释然Powered by©Discuz!技术支持:秘途文化  备案号   ( 闽ICP备19022590号-1 闽公网安备35050302000919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