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文稿,还能这样写》作者雄文《笔杆子碎语》作者王一端《机关文稿写作入门》作者杨新宇《机关文字工作五十讲》作者何新国
最新《公文写作培训课程》直播间《公文写作百法例讲》作者房立洲老秘网站长、《老秘笔记》作者老猫《公文高手的自我修养》作者胡森林
开启左侧

公文“口吻”漫谈

  [复制链接]
长安老耿 发表于 2014-5-6 14:25: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文稿修改演播室众筹计划,点击了解详情
 
                           公文“口吻”漫谈8 \) [9 |5 i0 m; S
+ Z5 N( o2 ~4 Y$ k3 I. u
       日前,老秘网“重温经典读书会”的朋友们聊起说话、作文的“口吻”,颇为有趣。实录如下。
! D3 o$ F0 I+ p5 ]* H- G  w3 e3 s1 x  {- s1 Q3 J4 n5 t* f
      :在家里面教育孩子也是一是、二是、三是,还要强调指出……?& g' l( v% m8 k; S% q

( m  w' t$ a$ @      石子云:哈哈,至今写不出合格的稿子,就是口吻转变不过来。6 \+ C7 x& o, \9 n

: J- l0 K& M5 ^+ {  U      长安老耿:我觉得,人说话可以有两种口吻,正如作文可以有两付笔墨一样,这就是:工作语言与生活语言。
) d: P, w) W. E- Q  f2 h6 [
, R& m+ `. c* @, S- |      在工作时,可以使用公文语言;在生活中,聊天用老百姓语言。不可混淆了,在聊天时用公文语言,就会被讥讽为官话、套话、假话。但是,在工作的某些场合,倒可从使用老百姓语言。如讨论会发言,起草领导下乡的讲话稿,接待来访、到机关办事的群众等。$ Z' |; A' a9 F; ?+ ^
, N% P* W& s/ G6 i$ l7 ]& A8 P$ i
       余之舰:在工作时,使用百姓语言是老到;在生活中,使用公文语言是水平。前者是与群众水乳交融,后者是与伙计幽默打趣。
4 r* o' J( s& d# n# Y- R* p5 O# N9 k
       子月明:现在年轻人用群众语言写材料比较乏力啊!再加上像我这种读书不多的人,感觉更累啊。所以很多时候都偷懒不写嘞。) Z* N9 ^/ ]- V5 ~6 f, d/ [
6 a* _( \9 Y8 h- h, Y6 v
       潜龙:说个真实的笑话,某君自某局局长任上解甲归田后,无所事事,郁闷难解。一日,婆媳二人合议,将家里每日外出采购的菜单,呈某君审定,某君大笔一挥,签下拟同意三个大字,自此便意气风发,笑逐颜开。7 }+ k# Z- e6 p% N* O! m

% F5 Z: C9 A* c$ R. V$ O# X       长安老耿:潜龙兄讲的笑话,为“口吻”讨论添了一个活生生的例证。人退休了,但官本位没退休。退休局长把工作语言、作派,带回到家里去了,官瘾如烟瘾,太难戒了!
, t; W  g$ m# ~- D* Z% W. l# ~7 t' \4 L! A
  
游客,如果您要查看本帖隐藏内容请回复
           2014.4.29下午 整理于长安茅庐2 z7 E! z9 @& |$ y: R

6 ^9 ?7 v0 k5 E5 b% X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精彩评论18

正序浏览
余之舰 发表于 2014-5-7 09:41:44 | 显示全部楼层
 
公文写作百法例讲
本帖最后由 余之舰 于 2014-5-7 09:44 编辑 5 y2 g/ l; S, c  r- V* e

6 L  T, r4 B' i       再读“口吻”,想再啰嗦几句,请老耿老师和大家指正。
7 H& W- R; o! ?# L& a" A( B

1 s5 M2 f! I% c. K& v    “口吻”,词典上解释的是“说话时流露出来的感情色彩”,例如“调侃的口吻、玩笑的口吻”。也有“口音”“腔调”之意,如“一听就知道,老耿是陕西口吻”。”
8 c2 Q( T7 h1 ~  其实,“口吻”和“口气”“语气”应该是同义词、或近义词。 一个人说话的口吻、口气、语气,也体现这个人对所表述内容的思想感情、看法和态度。它是内在情感支配下的外在语言或声音形式,内在的喜怒哀乐,通过声音大小、语速快慢、长句短句等形式表现出来。是内在情感与外在形式的结合体。 / M' Q7 Q% K- Z  w
    不仅说话有“口吻”,作文也有“口吻”。中国的汉字风韵独具、博大精深,每个字词本身都富有感情、富有色彩、体现声音,体现强弱等等,鲁迅曾评价汉字“具三美”:意美以感心,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每个字词的本身就自带有一定的“口吻”和“语气”。 某种程度上,“口吻”体现的就是说话者、写作者的性情、风格和特色。8 p' B; B7 p/ d( u) A# z
   在公文中,不仅是“讲话”“发言”“汇报”等需要口头表达的材料要讲究口吻,而是所有的公文材料都要讲究“口吻”,或命令、或陈述、或说明、或论述,是谦恭、是幽默、是调侃、是庄重,等等,不同的文种、不同的语境都需要有不同的“口吻”。可见,公文的“口吻”学问甚大,是篇大文章,需要在具体写作实践中加以揣摩和领会。
   
" H  g5 \7 g5 f8 o5 z) p9 ~, C     

! s) B) v: b/ p  t; n' m& Y& q
2 m7 Y4 @: r2 y2 D" n
 
余之舰 发表于 2014-5-7 09:41:52 | 显示全部楼层
 
老秘网虚拟稿费
     “口吻”,词典上解释的是“说话时流露出来的感情色彩”,例如“调侃的口吻、玩笑的口吻”。也有“口音”“腔调”之意,如“一听就知道,老耿是陕西口吻”。”* D) ]( a1 T/ I, a. ]6 J( Q7 w
  其实,“口吻”和“口气”“语气”应该是同义词、或近义词。 一个人说话的口吻、口气、语气,也体现这个人对所表述内容的思想感情、看法和态度。它是内在情感支配下的外在语言或声音形式,内在的喜怒哀乐,通过声音大小、语速快慢、长句短句等形式表现出来。是内在情感与外在形式的结合体。 ) R; |4 F9 k, [
     不仅说话有“口吻”,作文也有“口吻”。中国的汉字风韵独具、博大精深,每个字词本身都富有感情、富有色彩、体现声音,体现强弱等等,鲁迅曾评价汉字“具三美”:意美以感心,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每个字词的本身就自带有一定的“口吻”和“语气”。 某种程度上,“口吻”体现的就是说话者、写作者的性情、风格和特色。/ L6 s: ?- R% w- i
    在公文中,不仅是“讲话”“发言”“汇报”等需要口头表达的材料要讲究口吻,而是所有的公文材料都要讲究“口吻”,或命令、或陈述、或说明、或论述,是谦恭、是幽默、是调侃、是庄重,等等,不同的文种、不同的语境都需要有不同的“口吻”。可见,公文的“口吻”学问甚大,是篇大文章,需要在具体写作实践中加以揣摩和领会。. v7 P4 _6 \0 N7 S$ d
     
 
长安老耿 发表于 2014-5-7 10:18:44 | 显示全部楼层
 
专业写文章
余之舰 发表于 2014-5-7 09:41
: h5 m7 S# {" n: X7 v3 |( A9 `再读“口吻”,想再啰嗦几句,请老耿老师和大家指正。
1 U& c; Y+ h8 C1 _' \. y2 e. Z" @5 f& N1 t- R( F2 S! A; h. n6 n
    “口吻”,词典上解释的是“说话时流 ...

0 q8 f- p7 |& m# }' d/ R正如你说“口吻”也有“口音”“腔调”之意,如“一听就知道,老耿是陕西口吻”。”就方言来讲,其表情达意有地域色彩,凡是以方言为“母语”的,一旦“翻译”成普通话,其感情色彩、地方特点,便多多少少会逊色一些。这也是许多地方电台、电视台办有方言节目、电视剧使用方言的原因。4 ~$ \+ u& ^% Z1 i# ?* \
另外,你可有那天的聊天原始记录?

点评

谢谢老耿,没有原始记录啊!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4-5-7 10:21
 
 楼主| 长安老耿 发表于 2014-5-6 17:30:15 | 显示全部楼层
 
老猫 发表于 2014-5-6 15:00
8 U4 {3 V7 Q& k0 Q看老耿妙手剪裁。
$ Z8 Z$ R, V7 K0 b3 l6 }很平常的一段聊天记录,经老耿一整理,便成一篇美文。
. g* R9 Y% K) B本篇堪称整理对话交流记录的范文 ...

& q' p2 c3 K' a% l0 Y7 R谢谢老猫鼓励!“整理”,一是“整”,不整齐的,整整齐;二是“理”,理不顺的,理理顺。整理,便是“加减”的功夫。老猫一鼓励,便来劲了,自个再为自个鼓鼓劲。
 
 楼主| 长安老耿 发表于 2014-5-7 10:30:20 | 显示全部楼层
 
余之舰 发表于 2014-5-7 09:41
( _& n/ P, Z- i3 `再读“口吻”,想再啰嗦几句,请老耿老师和大家指正。0 [9 q0 |5 T& q
  z: J- I3 v4 |9 ^
    “口吻”,词典上解释的是“说话时流 ...
) ]7 i9 A5 ^# R2 s
还有个建议:你的《再读口吻》,与我的《口吻漫》可称“兄弟篇”,各有各的口吻。建议在老秘网你的空间发表。如不弃,我的补缀可否续雕?/ ^. C: r. b5 S. Z2 F6 U  O

点评

谢耿兄,遵照办理。就发个《再说口吻》。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4-5-7 10:59
 
 楼主| kyxiaozhang 发表于 2020-12-13 10:03:23 | 显示全部楼层
 
在工作时,可以使用公文语言;在生活中,聊天用老百姓语言。不可混淆了,在聊天时用公文语言,就会被讥讽为官话、套话、假话。但是,在工作的某些场合,倒可从使用老百姓语言。如讨论会发言,起草领导下乡的讲话稿,接待来访、到机关办事的群众等。
 
余之舰 发表于 2014-5-7 10:59:04 | 显示全部楼层
 
长安老耿 发表于 2014-5-7 10:30
/ g  b* o* i- l  `7 ^' r4 p5 k8 ~还有个建议:你的《再读口吻》,与我的《口吻漫》可称“兄弟篇”,各有各的口吻。建议在老秘网你的空间发 ...
5 B) `+ U; L! g3 P# d
谢耿兄,遵照办理。就发个《再说口吻》。
 
余之舰 发表于 2014-5-7 10:21:30 | 显示全部楼层
 
长安老耿 发表于 2014-5-7 10:18
- L+ V8 E+ h4 t( |1 T8 I$ w正如你说“口吻”也有“口音”“腔调”之意,如“一听就知道,老耿是陕西口吻”。”就方言来讲,其表情达 ...

2 i: P- b. h' _8 D谢谢老耿,没有原始记录啊!
 
老猫 发表于 2014-5-6 15:00:06 | 显示全部楼层
 
看老耿妙手剪裁。/ o. X6 X9 ^9 q0 s
很平常的一段聊天记录,经老耿一整理,便成一篇美文。5 c. P3 @: ^( h/ n$ P) \# [
本篇堪称整理对话交流记录的范文。
 
xychh 发表于 2014-5-6 15:28:48 | 显示全部楼层
 
没办法,这就是公文!必须要有一、二、三、四,0 W, X: E+ ?  n' ?
或者背景一、二、三
 
xychh 发表于 2014-5-6 15:37:07 | 显示全部楼层
 
确实是的,作文其实就是思维的外在表现形式啊!
 
煤炭 发表于 2014-5-6 15:52:28 | 显示全部楼层
 
确实是那么回事,有道理哦。
 
新源党秘 发表于 2014-5-6 17:08:21 | 显示全部楼层
 
老耿的幽默讽刺画太棒了!
 
贝壳里的海滩 发表于 2014-5-6 23:34:24 | 显示全部楼层
 
老耿精心制作的漫谈--诙谐、经典、精辟,真心佩服,谢谢!
 
余之舰 发表于 2014-5-7 08:36:04 | 显示全部楼层
 
整理整理,整整理理,老耿整理的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0关注

76粉丝

153帖子

排行榜
作者专栏

关注我们:微信订阅号

官方微信公众号

客服个人微信号

全国服务热线:

0595-22880819

公司地址:泉州秘途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运营中心:福建省泉州市

Email:506070961#qq.com

Copyright   ©2015-2025  老秘网 责任编辑:释然Powered by©Discuz!技术支持:秘途文化  备案号   ( 闽ICP备19022590号-1 闽公网安备35050302000919号 )